拿什么激活数字经济蓝海
陈生强
9月6日,观众在第九届中国智慧城市与智能经济博览会上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馆内参观智能公交车-徐昱-摄
当前,国内市场正被数字经济激活。促进数字经济向纵深发展,需要大力发展数字科技。数字科技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为动力,不断结合传统产业知识体系,融合催生出更多的科技方案、产品、能力,推动传统产业降本增效、深度升级。
不同于消费互联网的“赢者通吃”和颠覆逻辑,数字科技将技术与知识体系深度融合,以行业共建推动传统产业实现降本增效与高质量发展。数字科技与行业的共建,是将作为生产要素的数据打通、融合,进而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从本质上看,数字科技包括作为生产要素的数据化行业知识、作为生产工具的前沿技术能力。
诸多制约
时下,我国数字科技发展仍面临诸多制约和堵点。
农业、工业的数字化转型动力仍不足。我国农业数字资源最为丰富,但自身数字资源体系基础差,导致农业的数字化深度转型步履蹒跚。加之农业领域本身“触网”进程缓慢、网络基础设施差,以及农民对技术投入产出周期长、增收风险等的顾虑一时难以打消,其转型动力一直不足。工业领域因其流程工序的复杂度,以及对生产风险和成本的考量,转型积极性也未完全调动起来。
数据流通动力不足、机制不清、激励不明。大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重要的生产要素,数据的安全有序流通,以及跨部门、跨领域共享对于数字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对数字科技能力提升十分关键。当前,虽然大数据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但在具体数据有序流通、开放使用、数据治理、隐私保护等方面,不少部门仍缺乏共享动力。现在没有详细的数据共享激励机制、风险防控和分担机制,也阻滞数据共享的步伐。
融合领域行业属性不明,制约创新。数字科技的共建模式,决定了数字科技行业一端连着技术实验室,一端连着工业厂矿、农田棚舍,是一个全新业态。然而,数字科技行业的属性一直存在争论,一种观点认为数字科技是科技服务业,另一种声音认为数字科技深度服务于传统行业,属于传统产业的一部分。定位不清导致了对数字科技行业的管理有着不同逻辑,造成创新业务的定位混乱,进而制约创新。
挖掘潜力
在数字经济发展新阶段,我国应从多个层面推进数字科技发展,进一步挖掘经济增长的潜力。
鼓励构建政产学研用结合的数字科技创新机制,支持一批原始创新成果落地。做强核心技术是数字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以问题为导向、多主体参与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将促进数字科技更多更快地应用于经济主战场。数字科技具有技术和产业的双重面向,需要调动起包括院士专家、高校院所在基础科研领域的深度积累,并以具体产业需求为导向,促进院士专家与企业联合创新。可探索建立重点领域的院士专家工作站、政企、校企联合实验室等。
鼓励传统产业拥抱数字科技潮流,以试点、采购、联合创新等方式鼓励数字化转型。针对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动力不足,我国可探索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建立试点,并以政府采购等形式支持农户、中小企业主拥抱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同时,关键领域转型可探索通过联合创新、示范创新等机制,带动更多数字科技创新企业参与其中。
探索与完善促进数据共享的技术能力、激励机制和治理体系。繁荣数字经济,新兴大数据、传统产业数据缺一不可。我国需要进一步挖掘数据资源的价值,推动散落在各个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数据实现共享。探索以“数字网关”、联合学习等前沿技术为保障的数据共享技术能力建设,研究完善数据共享的激励机制等。
将数字科技作为产业升级的总体规划,在区域发展规划中提前部署。当前,很多地方已经开始在整体规划中提出“数字孪生城市”等举措,为未来城市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做出更科学、更长远的部署和安排。我国可探索在粤港澳大湾区、雄安新区等区域发展规划中,将数字科技发展纳入先期规划方案中考量。(作者系京东数字科技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