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市场如何参与定增?

天风证券认为,定增在整个发行期的平均超额收益9.5%,超额收益主要来自 [股东大会日,审核日]。

核心观点:

20日,证监会发布非公开发行监管问答,明确加强“战投”监管要求。“战投”与否,影响在于:基准日是董事会日或发行期首日、锁定期是18个月或6个月、定价方式是定价或竞价。监管或有加严,但意为再融资的长久发展。

在定增周期向上的背景下,我们通过分析2005年以来定增案例,进一步探讨二级市场参与定增的买入时机、可参与的增发类型、以及卖出时点:

1、定增周期和创业板盈利周期、股价周期密切相关。

2、在定增发行期(董事会预案日到最终发行日),二级市场应该参与哪种类型的定增:

(1)尽量选择【定价基准日是董事会预案日】的案例。(预案日为基准日,发行期平均超额+12.3%,发行日为基准日,发行期平均超额-11.6%。)

(2)由于超额收益的测算,需要剔除连续涨停的阶段,因此并购重组和资产注入的增发案例,二级市场很难获得超额收益。因此,应当选择【项目融资、补充资金、引入战投】等增发类型,超额收益显著。

3、二级市场参与定增的买入时点:买点为【董事会预案日后10日】(董事会预案日后的10天之内,超额收益均为负)。

4、二级市场参与定增的卖出时点:可以在【发审委审核通过日】附近卖掉,预期平均超额收益:8.9%~12.3%,获取概率60%,随后时间获得超额收益的概率在下降。最晚也要在【定增解禁日】之前的30天左右卖出(定增解禁日前,股价抑制效应明显,且定增破发的公司,在解禁日附近也较难获得太多超额收益)。

关于一级半市场如何参与定增,详见我们下一篇的深度复盘报告。

定增新规落地,新一轮定增周期向上,我们该如何把握定增的短期事件驱动及长期投资价值。本文作为定增系列第一篇报告,主要讨论以下内容:(1)定增市场的周期起伏、市场特征及发展趋势。(2)定增事件节点的短期超额收益,如何参与?(3)定增解禁是压力还是机会?(4)以发行日为定价基准,是否存在“股价抑制”现象?

本文核心结论:

(1)发行期(预案日-发行日):定增预案公布后,超额收益先降后升;[1,10]日超额收益持续为负值,但负向冲击逐步收窄。发行期间,平均超额收益9.5%;超额收益主要来自 [股东大会日,审核日]。超额收益较大的行业有纺服、农业、地产、建材、电子、军工等,负超额收益仅有两个行业:休闲服务和轻工。

(2)买点、卖点与预期收益:若想获得较高的短期事件收益,买点可为:董事会预案日后10日;卖点可为:发审委审核通过日。核心是:避开董事会预案日的短期冲击([1,10]日),而尽量获利更多的[股东大会日,审核日]的持有期收益。预期的平均超额收益率有:8.9%~12.3%。

(3)超额收益的来源:对于发行期超额收益的影响,并非在于定价或竞价,而是在于定价基准日是预案日或发行日。预案日为定价基准日,平均超额收益12.3%,而发行日为定价基准日,平均超额收益-11.6%。因此,对于已锁价的标的,可在发行期间参与,预案日10个交易日之后介入;对于未锁价的标的,股价有抑制作用,发行期间较难有超额收益。

(4)参与定增类型:以董事会预案日为基准日的类型均能获利较高收益。项目融资、补充资金、引入战投、壳重组等发行期收益都较高;而收购资产、整体上市、资产流入等显示的收益率较低,主要是由于统计样本剔除当日一字板或停牌超过2个月标的。

(5)持有期(发行日-解禁日):平均收益率15.2%,但破发率57.3%;壳重组、整体上市、资产注入等持有期收益率较高,分别有78.6%、34.1%和33.7%。定增解禁日前后,个股基本上表现为负的超额收益,[-30,20]窗口期尽量避开。若折价幅度过大,则解禁日之后可能存在一定超额收益,但可操作空间不大。

1. 定增市场的周期起伏与市场特征

1.1. 新一轮定增周期向上

定增新规落地。2月14日晚,证监会发布多项再融资新规。新规相较19年11月的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放松。详细分析见《科技景气度扩散化的起点——再融资新规的7个问题》。注:非公开发行指向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对象不超过35个;定向增发的发行一般对象不超过 200个。前者是后者的特定情况,为行文方便,这里不作区分。

新一轮定增周期向上。上一轮定增政策的宽松周期是11-15年,期间实施定增的家数占上市公司总数的比例由6%上升至15年的峰值35%。随后进入定增政策的收紧周期,定增规模持续萎缩,19年实施定增的公司家数占全部上市公司总数的比例下滑到1.2%。而19年以来,随着宏观基本走出了去杠杆的攻坚阶段,资本市场的定增政策也开始出现了积极变化,定增市场也明显回暖,发布定增预案的公司数量大幅回升,由18年平均每月12家,上升至19年的24家,今年2月份更是创下了历史单月最高定增预案家数50家。

指数走势与定增政策周期表现较为一致,特别是创业板指。其核心反映的是企业再融资行为(项目融资或并购重组等)的顺周期特征(经济周期与产业周期):定增政策放松->并购重组规模扩大->上市公司业绩增厚->指数上行。然而,在政策收紧周期,定增留下的高商誉、高业绩承诺、高减持压力等,也可能成为指数下行的加速器。二级市场角度,定增的短期事件驱动以及长期投资价值,我们将在后面部分及后续报告中展开分析。

1.2. 成长行业和高杠杆行业是定增主要需求方

从行业属性看,成长行业和高杠杆行业是定增主要需求方。05年至今的3628家次、8.7万亿的定增中,融资需求旺盛的行业,除了有处于产业发展阶段的成长行业,如2015年的TMT,还有负债较高、有降杠杆需求的行业,如地产、非银等。而另一层面是食品饮料、家电、休闲服务等现金流较好的消费行业,其定增融资需求较低。

05年至今,实施定增数量前五的行业是:化工(317家次)、医药(262家次)、机械(258家次)、电子(243家次)、计算机(209家次)。

05年至今,定增融资金额前五的行业是:地产(6799亿)、非银(6262亿)、公用事业(6019亿)、化工(5944亿)、传媒(5151亿)。

1.3. 定增的要素:目的、方式、基准日

定增的核心要素主要有:定增目的、定价方式、定价基准日。这三者也是定增短期或长期参与收益率的核心要素。

从定增目的看:05年至今的定增案例中,有43%是项目融资、33%是收购资产、8%是补充流动资金,这三项占比有84%;其余还有整体上市(占比5%)、资产注入(4%)、壳重组(4%)、引入战投(2%)和资产转换(1%)等。

从定增定价方式看:可分为定价定增和竞价定增。其中,定价定增发行价是由上市公司和发行对象协商而定,一般在董事会预案日公告;而竞价定增发行价是在取得批文后由意向认购方询价而定。在以往所有的定增案例中,定价定增占比59%,竞价定增占比41%。综合定增方式与定增目的来看:竞价项目融资占37%,定价收购资产占30%,两者约占三分之二。项目融资大多是以竞价方式进行,资产收购大多以定价方式进行。

从定增定价基准日看:主要有董事会预案日、发行期首日,05年至今的定增案例中,以董事会预案日为基准日的占比89.4%,以发行期首日为基准日的占比8.3%。

今年以来,发布定增预案的公司数量直线上升;其中,56%为定价定增,44%为竞价定增;54%以董事会预案日为基准日,46%以发行期首日为基准日。截止3月13日,发布定增预案的122家公司中,数量前五的行业是:化工(15家)、电子(15家)、计算机(11家)、医药(11家)、通信(10家)。而其中,采用定价定增的公司占56%,采用竞价定增的占44%,定价定增的比例略低于以往水平(15年最高有74%的比例均采用定价);以董事会预案日为基准日的数量占54%,以发行期首日为基准日的数量占46%。关于定增目的、定增方式、定增基准日等定增要素对参与收益的影响,在本文第四部分有进一步的分析。

2. 定增事件的短期超额收益,如何参与?

接下来我们以定增事件的各个时间节点前后股价的超额表现,来考查定增事件效应。

统计规则:① 统计董事会预案公告日/股东大会日/发审委审核日/证监会批文日的前后时间区间,个股的平均超额收益率; ② 以公告日为T日,[1,2]表示公告日起1-2个交易日,以此类推;③ 剔除区间首个交易日一字板涨停或长期停牌(停牌时间大于2个月)的样本,其余均以当日收盘价买入计算;④ 超额收益率基准为沪深300。

核心结论:

① 定增预案公布后,超额收益先降后升;[1,10]日超额收益持续为负值,但负向冲击逐步收窄;整个发行期平均超额收益9.5%;超额收益主要来自 [股东大会日,审核日]。

② 发行期间,超额收益较大的行业有纺服、农业、地产、建材、电子、军工等,负超额收益仅有两个行业:休闲服务和轻工。

③ 股东大会日、审核日、批文日,定增股的短期事件效应逐步衰减。

④ 若想获得较高的短期事件收益,买入时点可为:董事会预案日后10日;卖出时点可为:发审委审核通过日;核心是:避开董事会预案日的短期冲击([1,10]日),而尽量获利更多的[股东大会日,审核日]的持有期收益;预期的平均超额收益率有:8.9%-12.3%。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风险,国内外不可预测事件风险,业绩不达预期风险等。

版权所有@ 2022 嘉豪演绎庆典中心 备案号:鲁ICP备150131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