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咖啡和瑞幸的故事

​疫情期间,受到冲击最大的行业,除了电影,恐怕就是咖啡了。

为了抵抗市场的萧条和虎视眈眈的竞争对手,当星巴克开始在中国本土进行咖啡产业链布局的时候。一直将星巴克作为追赶对象的瑞幸咖啡日子也不好过,瑞幸咖啡已从最高时的百亿美元市值跌到了80亿左右。

星巴克已经出手了,对手也动起来了,瑞幸会不会用自己所擅长的管理投资人预期,也就是讲一个新的故事来维持自己的流量神话呢?

疫情之下的星巴克和瑞幸

因为疫情的影响,主打线下售卖的星巴克面临巨大的压力。但是,主攻互联网咖啡的瑞幸受到的冲击却小的多,甚至加速了其无人零售和市场扩张的布局。

1、星巴克关闭半数门店,销售同比下降近8成

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1月25日,星巴克中国宣布春节假期期间,湖北省内所有星巴克门店以及专星送都将暂停营业,停业期间排班的所有门店伙伴薪资照常。12天后随着疫情的扩散,星巴克关闭了全国半数以上的门店。

按照星巴克先前公布的数据,截至去年底,星巴克在中国拥有4292家门店,这意味着目前星巴克暂时关闭的门店至少超过2000家。

对于主打“第三空间”线下售卖的星巴克来说,关店带来的压力巨大。受此影响,2月份,星巴克中国市场门店的销售额同比下降78%,其中线上订单占到了总销售的80%。

实际上,1月28日星巴克发布的2020财年一季度财报就指出,排除疫情的影响,2020财年收入预计增长6%-8%,其中中国区营收7.45亿美元,同比增长13%。全球同店销售增长3%-4%,同比均下滑在2%以上。但是现在由于疫情的影响,中国市场的下滑将毫无疑问的影响星巴克的全球业绩表现。

另外,星巴克原本预计在2020年开张的部分中国区门店可能推迟到2021年,95%的门店预计在第二季度末恢复营业。随着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星巴克在日本、韩国、意大利的业务也受到影响,目前还无法准确估算上述市场的业务损失。

2、披上新零售战衣砸10亿挑战星巴克

瑞幸咖啡创始团队主要来自神州优车体系,创始人兼CEO钱治亚是前神州优车COO。钱治亚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要用10亿人民币教育中国的咖啡市场,瑞幸咖啡的“小目标”是在国内打倒星巴克,要做比星巴克更好喝的咖啡,定位为中国人的高品质商业咖啡。

瑞幸咖啡从源头把控咖啡品质,优选上等阿拉比卡豆,由WBC冠军负责拼配,使用瑞士顶级咖啡机,并请来了张震和汤唯代言,向商务白领和年轻一代消费者提供新鲜咖啡并推广普及咖啡文化。

瑞幸咖啡通过新零售理念,全数据化的运营和管理,通过场景流量和超越传统门店的线下空间流量,能进一步压缩管理成本,降低获客成本,进而建立起自己的优势。

相比较传统的门店咖啡(星巴克)价格太贵和购买不便,瑞幸咖啡用互联网思维重新定义咖啡消费,确实有可能用这种“重资产+重互联网”的模式给国内的咖啡行业带来颠覆。

3、线上卖咖啡获益,瑞幸星巴克竞争加剧

观察者网注意到,在疫情重创了线下门店额情况下,线上卖咖啡成为了星巴克的新选择。但是,相比起国内互联网咖啡的“领跑者”瑞幸咖啡,星巴克依然在此领域落后一步。

星巴克初尝外卖业务要追溯到2018年8月,当时星巴克与阿里巴巴集团达成战略合作,上线专星送服务,从外卖接入,并打通会员体系。

在经过了1年半的发展之后,星巴克Q1财报显示,星巴克中国市场线上订单销售额占总收入的15%,环比增长10%,其中外卖订单占星巴克中国销售额的9%。在2月份,由于疫情的影响,星巴克的线上服务占比一下冲到了8成,可以说没有线上服务,星巴克在中国的业务将瘫痪。

面临疫情和瑞幸的冲击,曾经表示瑞幸不是竞争对手的星巴克也紧张了起来。今年,星巴克将重点在一线城市扩张“啡快”小面积门店,加强市场渗透率。

值得注意的是,“啡快”和瑞幸有所类似,都是主打在线点单,到店取咖啡的互联网模式。

瑞幸的下一个故事在哪里?

为了说服投资人,瑞幸用了一连串的故事描绘了一个广阔的场景,似乎等待瑞幸的就是星辰大海。

第一个故事,中国咖啡市场潜在需求巨大。有数据说,欧洲人每年要消耗掉750杯咖啡,美国则是400杯,日本180杯,中国仅6杯,即使在一线城市,这一数字也只有20杯。所以得出了结论,未来中国的咖啡市场潜力十分巨大。

瑞幸告诉投资人,用互联网思维在中国做咖啡,前期亏点钱不是事儿,只要把用户习惯培养好,用烧钱教育好用户,以后就是卖刷锅水冲调的咖啡,消费者也得买单,毕竟咖啡成瘾,口味也会形成习惯。

但咖啡毕竟没有什么特别的技术含量,竞争对手纷纷入场。百胜除了与Lavazza合作外,还有独立咖啡品牌COFFii&Joy;肯德基的K咖啡,麦当劳的麦咖啡;711、便利蜂、全家都推出了自己品牌的咖啡饮品;众多茶饮品在旗下设置了咖啡单品。

竞争对手来势汹汹,对于瑞幸这样的外带咖啡冲击巨大,因为便利店咖啡更具备“便捷”属性,门店分布也更加更密集。同时,由于规模效应,便利店咖啡在供应链上有更强的议价能力,直白点说就是价格下降空间更大。瑞幸的用户也不是星巴克那样的深度用户,谁方便谁便宜就跟谁走,反正喝起来口味差别不大。

这让瑞幸的咖啡故事不太好讲了。2018年Q4,瑞幸单店单日现制作饮品的销量还能够同比增长22.8%,但到了2019年Q2,这一数字只是同比增长1.6%。如果不作出改变,未来会变得更加困难。便利店开启了全速扩张模式,全家便利店计划到2024年达到1万家店,罗森计划在三年内将门店数量扩张到3000家,再加上便利蜂和711。

这么多竞争对手,瑞幸咖啡怎么办?

为了不陷入到与快餐咖啡和便利店咖啡肉搏战,从而继续补贴留住用户,更好的说服投资人,瑞幸迅速开启了两个热门的故事,加盟茶饮和新零售。

小鹿茶和无人零售战略,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新意,只是把奶茶加盟和自动贩卖机换了个马甲再次出街,但这两个旧故事用新的话术讲出来却特别管用。根据财报,瑞幸咖啡Q3销量回升至同比增长50.8%,而从去年7月开始扩张的小鹿茶贡献了主要增长,原有现制饮品(就是咖啡)销量增幅仅为6%。

无人零售战略的效果也是出奇的好,资本市场特别认可,这让瑞幸的市值一下子就重归百亿美元。

然而,经济学中有一个基础概念,叫做“有效需求”。瑞幸的故事,不管是咖啡市场、加盟茶饮还是无人零售,更多的都是潜在需求,而非有效需求。瑞幸咖啡成长的这么快,是依靠了资本的加持,但资本本来就缺乏耐心,不会等待很久。同属茶文化的日本,六十年代人均咖啡消费量跟现在的中国差不多,资本会等50年吗?显然不可能。

现在疫情加上美股遭遇雪崩,瑞幸的市值已经从百亿美金跌倒了80亿美元左右的水平,如果再没有新的故事加持,资本留给瑞幸的时间恐怕真的没有多少了。

对于瑞幸,要么找到第四个故事,要么迅速盈利。可是,都不容易,在盈利层面,瑞幸用了一个巧妙的说辞,瑞幸创始人兼CEO钱治亚在2019年Q3财报发布时表示:“对三季度业绩非常满意,瑞幸咖啡第三季度门店层面运营利润为1.863亿元,并获得12.5%的利润率,是瑞幸咖啡首次在运营层面实现盈利。”

当运营层面的盈利不是盈利,瑞幸的亏损就在用户补贴和市场营销费用,没有了这两件武器,运营层面的盈利都保不住。

轻餐国际总结

在瑞幸咖啡举着新零售的大旗,在资本市场上高歌猛进的同时,还是要一路坚守品质,毕竟在品牌力以及整个文化根基略显不足的时代,消费者更在乎的是质量。

尽管都是卖咖啡,但瑞幸和星巴克选择了不同的路径。相信几年之后,星巴克大概率还是咖啡第一品牌,而瑞幸背后的操盘团队依然会找到合适的项目站在时代的风口。

版权所有@ 2022 嘉豪演绎庆典中心 备案号:鲁ICP备150131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