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亟需攻克监守自盗防范难关
作者莫开伟系中国知名财经作家
银行员工监守自盗近年屡见报端,在互联网金融兴起的今天,银行员工监守自盗犯罪变得越越容易,银行防范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尤其近年发生的泸州老窖银行存款遗失、三房巷2000万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被盗以及中行支行长与掮客共同做局,承诺30%年息诈骗储户360万资金等几起大案,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严重影响了银行社会形象和声誉,使银行陷入了“四面楚歌”尴尬局面。
客观地说,随着我国银行机构和业务迅猛发展,在案件防范上还是相当重视,银行机构在内控机制建设上没有少花心血,也没少投资金,内控机制不断完善,在预防金融犯罪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预防金融犯罪能力不断提高,各类金融犯罪案件呈逐年下降趋势,防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也要看到,近年银行犯罪出现了新动向,外部人员作案得到了有效防范,内部员工“监守自盗”案却呈“爆发式”增长趋势,对银行经营安全带来了较大威胁,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
下面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一个是银行员工何以监守自盗?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但主要是银行员工本人思想观念出了问题,现在社会风气不好,不少员工被社会不良生活习气污染,感染上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奢靡生活意识,盲目参与社会非法集资、赌博、彩票等营利活动,以图获取高利满足自己日益膨胀的私欲,一旦资金陷入困局,就把邪恶的目光瞄准银行内部管理漏洞和风险意识脆弱的客户,为监守自盗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中行扬州支行王松就存在参与民间借贷嫌疑。另一个是银行员工监守自盗何以得逞?这个问题才真正刺到了银行内控痛处,触及到了银行内部管理灵魂。
监守自盗案能够“诞生”,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银行内控制度不少,但能认真执行落实到位的却大打折扣,有此内控制度纯粹成了摆设,通常停在文件里、挂在墙上、讲在嘴巴上,防范案件的效果得不到充分发挥。二是内部相互监督流于形式,让员工犯罪有漏洞可钻:中信银行江阴支行客户经理陈益春私自伪造合同专用章、业务专用章以及柜台经办人员私章;扬州宝塔支行行长王松伪造签名的《银行卡保管证明书》和《保证兑付存款本息承诺书》,竟然一路“过关斩将”,蒙蔽了很多人的眼睛,使犯罪活动得逞。三是在业务和案防上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状态,即一些银行存在重业务轻政治倾向,对员工职业道德培育和思想引导乏力,致使员工综合素质不高。四是考核机制存在问题,以存贷款业绩论英雄,对机构网点员工思想状态、员工政治素养等方面缺乏考核指标;同时,存在用人失察,对要害岗位监督不到位,轮换不及时,使不少存在劣迹的人混入银行队伍,对员工八小时之外缺乏监督缺位,埋下监守自盗隐患。
据此,笔者认为攻克银行员工监守自盗原因,重在关口前移,从制度落实———“种疫苗”、“下猛药”、“治根本”三管齐下,才能堵监守自盗漏洞。首先,坚持内控制度落实到位,对每一个业务环节和流程进行认真审核把关,强化内部约束机制,做到系统管理、开发和运行维护岗位职责严格分离,生产、开发以及外联环境严格隔离,同时加强技术防范,在分支行积极部署监控审计系统,进行工作内容审计等,不留作案漏洞。同时,完善三个监督环节,形成领导领导监督中层业务组长、业务组长监督职员、职员监督领导相互牵制监督体系,不给任何人员以可侵之机。其次,加强员工职业道德素养培育,增强员工抑制社会不良生活习气的侵蚀,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同时,对员工生活进行全方位监督,尤其加强对员工八小时之外生活动身的监测,建立立体监督网络,发挥员工亲属、社会各界进行监督,公布监督电话,将银行相关制度规定向社会公布,提高银行监管制度和透明度;对发现不良苗头进行及时查处,防微杜渐,使员工监守自盗失去生存土壤。三是强化惩处威慑力,对员工监守自盗发现一起,从严查处一处,绝不姑息迁就,对员工起到警示作用。四是改革考核机制和用人机制,把员工思想政治表现和业务成长纳入同等考核目标,纠正“一手软一手硬”现象;在选拔管理岗位人员时,坚持品德与能力并重,避免以业绩论英雄、从而使不少思想动机不纯的人混入银行监管岗位,不给监守自盗以体制“护佑”。五是加大安防科技设施投入,将员工业务全流程纳入电子监控之中,消除业务操作盲区,使监守自盗无处藏身。